企业SO认定怎么申请
企业SO认定怎么申请
ISO认证ISA的工作由于二次大战在1942年终止。1946年,来自25个的代表在伦敦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其目的是促进国际间的合作和工业标准的统一。于是,体系认证的统称ISO这一新组织于1947年2月23日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ISO于1951年发布了一个标准---工业长度测量用标准参考温度。
诚信管理体系认证能够帮助企业提升诚信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那么除了较直接的在招投标过程中有加分项之外,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认证还会有哪些好处呢?
1、企业权威的信用证明
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认证采用标准,并由专业认证机构审核认证。企业符合标准,通过认证,颁发认证证书。证书在认监委网站可查,权威可信,市场上诚信认证假证太多,需认真鉴别!!!
2、展示宣传诚信形象
企业可在公司产品外包装、产品说明书、企业宣传册、企业宣传片、企业官网、媒体广告、个人名片等宣传载体中展示认证资格,有利于提高市场形象,更容易得到市场和顾客的认同和信赖。
3、防范企业信用风险
帮助企业建立运行有效的诚信管理体系,识别、预警、防范、控制与处置可能存在的失信风险、诚信危机和失信行为,规定相关的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帮助企业持续提升诚信水平。
4、应用领域广泛
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认证结果可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招商引资、商务合作等活动中,展示企业投标信誉、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的权威证明。
我国出口食品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标准和法规限制。它是一个食品安全控制的ISO认证体系,它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体系。HACCP必须建立在食品安全项目的基础上才能使它运行。例如:良好操作规范(GMP)、标准的操作规范(SOP)、卫生标准操作规范(SSOP),由于HACCP建立在许多操作规范上,于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HACCP作为有效的食源疾患的控制体系已被国或社会所接受。
ISO认定这一标准可以单独用于认证、内审或合同评审,也可与其他管理体系,如ISO9001:2000组合实施。ISO9001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引进过程中,将国际标准转换为国标准,转换方式有等同采用和等效采用两种,在我国是采用等同采用的方式采用该标准的,就是说没有作任何改动的引用此标准。ISO14000部分内容直接采用了ISO9000标准的内容,一些管理模式和认证程序大致相同。
体系认证申请条件:
1、中国大陆范围内依法登记注册的企业;
2、近期主营业务收入,处于持续经营状态,非即将关、停企业;
3、企业无不良信用或违法违规行为记录。
截至2003年底,中国共有国ISO认定标准20906项(不包括工程建设标准)。中国的国标准主要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工程建设国标准的发布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按认证的种类,中国目前开展的产品认证可以分为: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和非强制性产品认证。根据国务院授权新成立的国"认监委"的工作职能,实施强制性的产品认证制度。
常见的ISO认证体系认证一般有:ISO/PAS28000:2005供应链安全管理(反恐认证)、ICTI国际玩具业协会商业行为守则、SA8000:2001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认证、QC08000危险物品进程管理系统要求、ISO/TS16949:2002汽车工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22000:2005与HACCP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体系认证申请流程:
1、预审符合,签订合同,缴纳费用;
2、开展认证前辅导,并提交相关认证材料;
3、认证机构审核员进行现场审核;
4、认证机构审批认证结果;
5、提交认证结果至认监委备案,并颁发认证证书;
企业SO认定怎么申请
ISO认证ISO27001认证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ISO/IEC27001的前身为英国的BS7799标准,该标准由英国标准协会(BSI)于1995年2月提出,并于1995年5月修订而成的。1999年BSI重新修改了该标准。BS7799分为两个部分:BS7799-1,信息安全管理实施规则BS7799-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ISO认证一来源于希腊语“ISOS”,即“EQUAL”-平等之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工作通常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保持密切合作的关系。中国是ISO的正式成员,代表中国的组织为中国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tandardizationAdministrationofChina,简称SAC)。
企业SO认定怎么申请ISO认证一部分对信息安全管理给出建议,供负责在其组织启动、实施或维护安全的人员使用;二部分说明了建立、实施和文件化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的要求,规定了根据独立组织的需要应实施安全控制的要求。AS9100认证标准的产生源于航空航天工业的组织及其供方共同的需求.航空航天工业的全球化以及地区/国要求和期望的差异,使航空航天工业的组织及其供方面临严峻的挑战.